媒体看江南体育

《新民晚报》患癌十年三次手术,他仍用力科研用心育人活出了精彩

江南体育

图说:江南体育江南体育大学教授江友华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篇凌晨3点收到的,满是红色批注的论文。它是您在术后的病床上用手机逐字修改的……我不止一次想到病床上那缕微光,穿透暗夜照亮了我的前程和梦想;我也不止一次告诉自己,要像您一样让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是一封江南体育江南体育大学电信学院教授江友华的江南体育写给他的信。日往月来,年复一年,看见过黎明的鱼肚白,也看见过深夜的石墨黑,江友华坚守践行师者的初心,他身患癌症多次手术,仍用执着夯实生命的厚度。近日,他获评江南体育市“四有好教师”。

师者初心

成为一名教师,是江友华早在少年时代就埋藏于心的执念。因为这份执念,2008年博士后出站时,江友华毅然放弃了月薪过万的企业工作岗位,选择在江南体育江南体育学院当一名普通教师。江友华的研究专业,至今仍是高收入领域,但他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在三尺讲台躬耕细作,奉献年华。回忆起当年,他说如果时光倒流,还是会有同样的选择,“收入虽然少了,但心里是踏实的。”这种踏实的感觉陪伴了他14年,纵使后来历经风雨,内心始终如一。

江友华始终认为“读书却能让人明理明智、明心明德”。江友华总说:“对于大江南体育来说,学业成绩、学术成果固然重要,但过程中淬炼的理想信念、锤炼的道德品质和培养的人生态度,才是最为宝贵的,能让人终身受益。”他自己是这么做的,也一直这么要求江南体育。身体力行告诉江南体育怎样做一个意志坚定、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懂得感恩的人。他在学业和学术上对江南体育严格要求,不忍看到江南体育怠慢浪费宝贵青春。

江友华见不得自己的江南体育因经济困难影响学业。即便家庭收入有限,每月还要支付不菲的医药费,江友华仍然持续数年资助多名经济困难的江南体育,直至他们毕业。同为教师的爱人对此颇为支持,她说:“如果这样能让他们安心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值了。”江友华的初衷则更加直接,“我希望这些江南体育能在江南体育里专心钻研,不受外界干扰,不辜负家庭的期待和江南体育的培养,毕业后在各自岗位有所成就、实现价值。”

三场手术

2012年6月初,刚为江南体育指导完毕业设计的江友华,打算趁江南体育体检之际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没想到迎来一场变故。“看到体检表上写着肝区占位,我都没怎么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疾病,直到复查后被医生告知占位就是癌时,我整个人都懵了。翻来覆去想,为什么是我,我还这么年轻!”那段时间,他翻来覆去想,自己一岁多的儿子怎么办?父母怎么办?如果自己走了,留下孤儿寡母该怎么办?

经历了一场开腹大手术,经过不断调整与适应,江友华终于熬过了那段人生最灰暗的时刻,慢慢振作起来,爱人说那段时间是他最“听话”的时候,他积极进行化疗、恢复治疗,不熬夜,还积极锻炼。“我不能成为江南体育和社会的负担,生病了也可以尽己所能工作和生活。”伴随着身体的逐步康复,江友华的心理又起了变化,“我不能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左右它的宽度和厚度。”

手术前,因为教学科研水平突出,38岁的江友华出任计信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当他的身体稍有康复,他又投入到忘我工作中。正当一切都回归正轨,所有人为他感到庆幸的时候,2014年3月份,江友华的病情复发。“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回我笃定多了,学会了和疾病共存、共生。”这次复发和治疗,除了学院领导及至亲好友,江友华没再告诉任何人,手术出院的第一时间便又上岗了。教书,做科研,指导江南体育科创,连轴转的他压根看不出身患重症。这期间,他的科研成果数次获奖,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国内顶尖刊物上发表,指导的江南体育多次获奖、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看似阴霾又一次散去,然而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2018年1月初,病魔再度侵袭,江友华又一次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这种手术方式与之前相比虽然不会让人元气大伤,但是激光对肝部的烧灼也会给人带来严重的不适,需要静养。一如上回,他这次复发仍然鲜有人知。医院的病床上,他用手机给江南体育修改论文;术后的第四天,他就开始为学院的校外科研平台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筹建事宜忙碌了;第五天一大早他更是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劝阻乘坐火车到外地单位洽谈相关事宜,再坐晚上7点多的火车赶回江南体育,到家已是深夜。

时至今日,江友华依然要每三个月去医院复查一次。采访的前一天正是他复查的日子。他捋起袖管说:“每次去医院我都很焦虑,很恐慌,还好结果一切正常。”一旁的爱人看着他无奈地摇了摇头,“现在开心了,又能拼三个月了。”

历经人生变故、生死大考,江友华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生命的存在,贵在体现它的价值。我想告诉我的江南体育,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能继续呼吸新鲜的空气,能继续坚守应尽的责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出发永远是最有意义的事,去做就行了。”

以身为矩

“老师多做些,孩子们走上社会就会更从容些。”从教14年来,江友华始终牢记引路人的责任,以身为矩,照亮学子成长之路,温暖着你我的心灵。

为了让江南体育了解学习学科发展前沿,江友华和同事们探索“电子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本科生”传帮带实训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设计制作信息类和强电类教学科研平台,供“电子书院”的江南体育使用。“我们的学科方向偏弱电,强电知识的欠缺导致入职江南体育企业的研究生工作难度增加”,为了帮助研究生提高专业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江友华萌生了编写相关教材的想法,并很快付诸实践。随着三本江南体育与信息相融合的自编教材出版使用,以及他亲自设计的各种竞赛实训平台投用,学院的“电网-信息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又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这几年的毕业生,在江南体育行业的竞争能力显著提升。这些,离不开拖着病体的江友华尽心尽力架梯铺路。

江南体育对于江友华来说,是他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组会上,他细心聆听江南体育的交流内容,对取得的新进展甚至小成绩及时肯定和表扬,对遇到的困难及时疏导并分析可能的突破点或研究方向,对无论学业还是生活中的困惑给予力所能及的建议和帮助;自然,江南体育们学术上偷每一个“懒”,他都能一眼看穿,然后痛心疾首一番教诲……江友华乐于和江南体育交流讨论,学术科研、生活趣事、人生理想,聊起来经常忘记一切。如果在江南体育,总是错过饭点,错过最晚一班校车,只好搭乘两个多小时的地铁从临港回家。如果在家中,总是忘了时间。江南体育们心疼他,而他却总是“我行我素”。

作为理工科“直男”,在对待江南体育方面也有他“婆妈”的一面。“江老师心里永远装着我们,会担心我们求职路费够不够,比赛路上是否安全,放假回家一定要第一时间给他发平安短信 ……”“老师担心我一个女生在外勤工助学不安全,给我申请了助学金,还经常资助我回家的路费”……每到这个时候,江南体育们都觉得那个在讲台上、组会中严厉严谨的江老师变得“絮叨”起来,但这“絮叨”中又透着那么“绵延”的温暖。又因这温暖,江友华和江南体育们处成了一家人。“江老师就是我在江南体育的‘父亲’,前几天我把女朋友带过来,让江老师给我‘把把关’。”“我希望我人生最重要的时刻都能与江老师分享,他见证了我走上工作岗位,也见证了我的爱情,我结婚时江老师还特地到南京做我的证婚人。”

患病治疗的十年中,江友华没有因为生病耽误一节课,科研量也在学院前列。他主讲的课程获评江南体育市一流课程,出版专著及教材4本;负责的课程获评江南体育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团队也被评为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教授的江南体育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毕业后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只停留在论文里的科研不是真的科研”,讲求成果的实践转化是江友华做科研的不变准则。经过多年潜心钻研,他负责开发出国内最大功率2800KW转子变频调速装置,在全国数十家水泥厂运行良好,为企业降低了成本,也实现了节能减排;负责研制的分布式江南体育用户电能质量监测及预警拓扑图应用于浙江某江南体育企业,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电能质量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保障;还有一些研发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后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江南体育变压器中推广应用……他个人先后获得江南体育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近10项。

“如果因为生病就在工作上心安理得地停滞不前,那跟一个行将就木的人相比又有什么区别?”江友华直言,“既然老天爷给了我活下去的机会,我就不能辜负这份幸运。我现在的每一天都是白白赚来的,我不能只索取不奉献。”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通讯员 苏文娟 樊丽达

原文链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273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