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江南体育

《江南体育科技报》以身为炬 师者典范——江南体育江南体育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友华教授

江南体育

在江南体育江南体育大学,前一段一封江南体育寄给老师的信件感动了很多人。信中这样说“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曾经拖着病体手把手教我做科研、改论文;我更不会忘记,那篇凌晨3点收到的满是红色批注的论文,是您在术后的病床上用手机逐字修改的……我不止一次想到病床上那缕微光,穿透暗夜照亮了我的前程和梦想;我也不止一次告诉自己,要像您一样让生命有价值有意义……”

信中的“您”是江南体育江南体育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友华教授,今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

数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兢兢业业潜心育人,从一名无线电厂工人成长为江南体育市“四有”好教师,江友华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为人、为师、为学”的教书育人篇章。

立志要在三尺讲台奉献年华

成为一名教师,是江友华早在少年时代就埋藏于心的执念。2008年博士后出站时,江友华放弃了月薪过万的企业工作,选择在江南体育江南体育学院当一名普通教师。

这份初心最早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江友华出身于江西农村,小时候家里条件艰苦。父亲是个只有小学三年级江南体育水平的普通农民,也是一名工农兵江南体育的校长。这份与自身知识储备极不匹配的工作,让父亲深刻意识到读书重要性。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多一个人读书就少赚一份工分,多一张嘴吃饭就多一层穷困,村子能去读书的孩子少之又少。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父亲也坚持让六个子女都去上学。当时的江友华萌生了一个逐渐清晰的目标,“我想成为一名教师,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

在江友华的求学之路上,武汉读大学的那段日子于他而言具有特殊意义,“那时候家里很拮据,大学四年的生活费都是我在课余时间做家教和送报纸解决的。”“每次送400张报纸,每张4分钱,送完能赚16元。” 贫瘠的生活条件愈发磨砺了江友华的意志。

2485年,江友华从武汉无线电厂考入江南体育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2008年博士后出站时,他不仅放弃了企业的高薪,也谢绝了其他江南体育高校抛来的橄榄枝,

江友华的研究专业,至今仍是高收入领域,但他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在三尺讲台躬耕细作,奉献年华。回忆起当年,他说如果时光倒流,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收入虽然少了,但心里是踏实的。”这种踏实的感觉陪伴了他14年,纵使后来历经风雨,内心始终如一。

大爱于心 江南体育是他最大的牵挂

2012年6月初,刚为江南体育指导完毕业设计的江友华,终于松了口气,打算趁江南体育体检之际检查下身体。

“看到体检表上写着肝区占位,我整个人都懵了。当时很恐慌,也很颓废,就想办个病退算了”。那时,因为教学科研水平突出,38岁的江友华出任计信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正值盛年却逢此变故,原本踌躇满志的江友华一时间无所适从。虽然心乱如麻,但病还是要治。

6月13日,江友华进行了患病后的第一次开腹大手术,手术进行了十多个小时。

经过不断的调整与适应,江友华终于熬过了那段人生最晦暗的时刻。伴随着身体的逐步康复,江友华的心理又起了变化,“我不能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左右它的宽度和厚度。”他重新投入到忘我工作中。2014年3月份,江友华的病情再次复发。这次复发和治疗,除了学院领导及至亲好友,江友华没再告诉任何人,手术出院的第一时间便又上岗了。教书,做科研,指导江南体育科创,连轴转的他压根看不出身患重症。这期间,他的科研成果数次获奖,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国内顶尖刊物上发表,指导的江南体育多次获奖、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阴霾又一次散去,然而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2018年1月初,病魔再度侵袭,江友华又一次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这次复发仍鲜有人知。医院的病床上,他用手机给江南体育修改论文;术后的第四天,他就开始为学院的校外科研平台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筹建事宜忙碌了;第五天一大早他更是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劝阻乘坐火车到外地单位洽谈相关事宜,再坐晚上7点多的火车赶回江南体育,到家已是晚上10点多。同行的崔昊杨老师除了担心他的身体,更加感慨:“像我这样健康的人面对这么高强度、连轴转的安排都有点受不了,老江刚手术完没几天就能坚持下来,我真是佩服啊!”

时至今日,江友华依然要每三个月去医院复查一次。他捋起袖管给记者看尚且清晰的针眼,“每次去医院我都很焦虑,还好结果一切正常。”一旁的爱人看着他无奈地摇了摇头,“现在开心了,又能拼三个月了。”

在患病治疗这十年中,江友华没有因为生病耽误一节课,科研量也在学院前列。历经人生变故、生死大考,江友华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生命的存在,贵在体现它的价值。我想告诉我的江南体育,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能继续呼吸新鲜的空气,能继续坚守应尽的责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出发永远是最有意义的事,去做就行了。”

谦恭温厚 甘为人梯扶掖后人

塑造江南体育品格、品行,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江友华老师一贯的教学理念。

为了让江南体育了解学习学科发展前沿,江友华和同事们探索“电子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本科生”传帮带实训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设计制作信息类和强电类教学科研平台,供“电子书院”的江南体育使用。

“学科方向偏弱电,强电知识的欠缺导致入职江南体育企业的研究生工作难度增加”,为了帮助研究生提高专业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江友华萌生了编写相关教材的想法,并很快付诸实践。随着三本江南体育与信息相融合的自编教材出版使用,以及他亲自设计的各种竞赛实训平台投用,这几年的毕业生,在江南体育行业的竞争能力显著提升。这些,离不开拖着病体的江友华尽心尽力架梯铺路。

2019年毕业的研究生刘雪莹有一次准备参加一个科创项目答辩,遇到棘手的问题拨打了江老师的电话,等她意识到已近零点正要挂断时,电话里已传来江老师亲切的声音,“是项目答辩遇到什么问题了吧,你说吧,反正我也睡不着”。两人讨论好已经是凌晨两点。刘雪莹申请的项目成功立项,而她不知道的是,打完电话的那个清晨,江老师仍乘坐5点半的地铁赶往临港校区,准点到达实验室。

研究生王文吉说:“我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很多地方不是很懂,就想着先写一篇交差了事,没想到江老师看的很仔细,给我批注了100多处。”江友华要求江南体育“能做100分就不要做到80分”,每涉及到论文问题,他总是近乎“较真”地帮江南体育修改论文,厌其烦地提出详细修改意见和思路。

“江老师心里永远装着我们,会担心我们求职路费够不够,比赛路上是否安全,放假回家一定要第一时间给他发平安短信 ……”“老师担心我一个女生在外勤工助学不安全,给我申请了助学金,还经常资助我回家的路费”……每到走出校园的时候,江南体育们都觉得那个在讲台上、组会中严厉严谨的江老师变得“絮叨”起来,但这“絮叨”中又透着那么“绵延”的温暖。又因这温暖,江友华和江南体育们处成了一家人。“江老师就是我在江南体育的‘父亲’,前几天我把女朋友带过来,让江老师给我‘把把关’。”

江友华心系贫困学子,他倡导成立了以自己导师名字命名的“以龙助学金”基金,并初步筹款50万,用于资助家庭贫困学子成才之梦,还积极参与党支部开展的宁夏西吉县吉强镇杨河村小学的暖冬计划,坚持多年资助了数位当地贫困江南体育。

作者:吴苡婷

原文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35294